涂鸦 —— 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
          — 胡晓佩

  生命之初的孩子就如同一个个的精灵,对色彩会出奇的敏锐,当他们睁大着眼睛左顾右盼时,所有鲜亮的色彩会抢着进入视线:妈妈的红衣服、一块黄色积木、一个桔色皮球、或一片阳光下的绿草地,都会成为他目光中无比喜爱的东西。

  他们从眼睛到内心地喜欢这些美丽的色彩,还渴求着把它们“抓”下来,放在手中摸啊、玩啊,甚至会去闻一闻、舔一舔,然而,所有的这些努力最后证明那件东西的彩色外衣好象都无法用自己的小手“抓”掉“掀”开或用嘴去咬开。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色彩”给他们,让他们尽情地去抓、去挤、去捏,用目光痛快的品尝,满足他们对于色彩最初的好奇与想象,这就是发生在涂鸦阶段的早期行为,一般在 1岁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有许多可以吃的颜料,中国台湾和香港也有。

  虽然我们的条件不够,但在大人监护下同样可以实现。比如,妈妈把着宝贝,爸爸可以把颜料管中的红、蓝、绿等各种美丽颜料挤到厚纸上,宝贝会睁大眼睛看着这些像彩色小蛇一样的颜料慢慢钻出来,亮晶晶的闪着鲜亮的光泽,他渴望知道触摸的第一感觉,此时,妈妈应该让他用手去大胆地接触,也许孩子会平静地用小手指轻轻摸摸,也许会激动的用整个手抹开挥舞得满纸都是,甚至是脸上和身上……,他们正在以最为亲近的方式感觉着纯粹的色彩,而对于今后是否能对色彩有强烈的敏感性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体验过程,我们要积极地肯定和鼓励这些勇敢的宝贝。

  渐渐地,孩子可以抓紧纸团,还会握笔了,他又渴望着不仅用手这个天然工具,还用那些能够握得住的东西来控制颜料,就象玩积木时可以任意地摆弄成为心中想要的样子。我们如果及时地启发孩子拿起笔、小刷子,或着两手与工具并用,去尽情地涂抹和挥洒色彩,他们将会感到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这时,涂鸦期真的来了,也叫抽象象征期,就在1----3岁之间。

  对于孩子,涂鸦是一个全新的“游戏”。首先,孩子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颜料和笔纸都是游戏中的重要道具,其实,孩子们想知道,这些东西道底会是什么样子,是象小汽车那样还能跑到哪去呢?所以,纸上那些纷乱的线条和色彩都会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变换着运行的轨迹,探求着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结果,小脑袋还会进一步地想:在纸上是这样的,那地上、身上、墙上呢,当孩子弄得哪哪儿都是颜料的时候,或者还能听见妈妈在大叫或是心里喊着:“哇!啊!天哪!”,一定是他们又发明了奇妙的“玩法”:比如把颜料全部挤到水里,搅来搅去,极限时,笔就变成了手和脚,纸变成了地面或墙面,纸上都是彩色的小手印和脚印,我们应该高兴,这是孩子在酣畅地游戏状态中正以完全自我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在全身心地接触着体会着绘画的“玩具”所带给她的无穷无尽的快乐呢!而其中潜在的对绘画材料在触觉、知觉和视觉上的认识已经悄悄地获得和积累了,这个真正的探索过程是极其宝贵和重要的,我称之为不可或缺的“亲密接触”。

  另外,涂鸦还是孩子们不断见证自己力量成长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喜欢用单色的笔或油画棒画线条时,常常会把纸捅破,用毛笔和颜料时也常有这样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力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画”一根线,或他们发现自己用了力,线就清晰时,就会再次去用力,当看到线因为自己用了力气而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密密的要成一堆时,心里是快乐的,他以此证实了自己的力量所在,这也体现出孩子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心理需求。我称为涂鸦的 “力量演变”。

  和语言的表达一样,随着成长,从2-3岁,孩子在涂鸦中言说着许多意向和情感,即内在的心灵语言,画面也更符合涂鸦的抽象与象征特征。

  这时的线条已经少了任意性,而多了方向性,它的轨迹来自孩子的内心,孩子已能够对线的方向说明原因和去向,很清楚地讲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颜料画出的线或涂抹的色彩也有了更为明晰的象征意义,可以说,这时的画面,线条和色彩都有了各自的归属,归属到了孩子充满变化而需要表达的心灵。

  他们在此时对画面的叙述与外部的现实世界并不具备逻辑关联,如王一个小朋友对作品中的线条说,这是水流出来了,流到哪里都是,把什么都淹了,还在流呀流,最后流到了天上(图1),其实孩子都喜欢水,还有在尿不湿里水水蔓延淹了小屁屁的感觉,那是她无法言说心里却有感知的经验,或者干脆与此无关,而象征了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有许多孩子会对着自己画的线条说这是蛇,很多很多的蛇,我们工作室中的家长有过同样的体会:孩子用小手捏出的第一个泥作品竟然都是蛇!这里反映的内涵不代表外部世界,而是心灵内在或潜在的意识,即潜意识,甚至还有在生命早期的来自民族基因的“集体潜意识”。

  涂鸦期的色彩具有明确的视觉个性化特征和情感指向,孩子们会专注地喜欢几个颜色或干脆就一种颜色,比如蓝色或绿色,这不意味着孩子对色彩没有感觉或色弱,而是他会选择能让自己的眼睛感觉舒服的颜色,每个孩子都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充满差异的视觉个性化特征。情感也在影响着他对色彩的选择,比如:一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了一块圆乎乎的红色,说这就是爱爸爸,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一团黑,说这是爱妈妈,而这个黑色里却有了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妈妈今天刚对她发了火,她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很难看,就用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黑色,可自己还是爱妈妈的,因此在看似简单的色彩里包涵了纯真的复杂。类似这样的微妙情感在涂鸦中会被孩子们无数次地表白,对这个可以替代语言、超越语言的特殊方式,我称之为“心灵画语”。

  所以,在欧洲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涂鸦期的绘画作品成为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心理状态的可靠依据之一,涂鸦也被用来化解人之初遭遇的困惑与情感危机的有效形式,如果家长们明白了这些科学内涵,一定会更加注重和关爱涂鸦的每一个过程。

专家特别提示:
1.不要剥夺孩子的“画语权”。
涂鸦期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很多家长却因为忽视或无知而剥夺了孩子在这个时期表达的权利,用技巧和模式化来要求涂鸦期的孩子,使他们在丧失了宝贵的“画语权”。
在我的研究中显现,有充分机会体验了涂鸦的“亲密接触”和“力量演变”过程的孩子,在用绘画来表达内心时会自在而顺利,并且能自然亲近绘画。

2.进入涂鸦期的年龄有普遍规律,也各有不同。
孩子的身心发育各有早晚,涂鸦的年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的早,有的晚到4岁和5岁,还没有脱离涂鸦期,这也和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条件有直接关系。

3.尽早让孩子开始涂鸦。
当发现孩子对物体的颜色变化表示出好奇时,就可以协助孩子进入涂鸦的世界了,在没有专业环境的条件下,家长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比如提供较大尺寸的稍厚一些的纸张,如A2的水粉纸、还有各种毛刷、大号水粉笔、品质好没有污染的水粉颜料、油画棒等,和一块空间,更重要的是帮助而不是干涉和限制孩子,让他们全身心地进行涂鸦的各种自主体验。记住,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